(七)優化建筑用能結構。逐步建立以電力消費為核心的建筑能源消費體系,提高建筑用能中清潔電力消費比例。推進建筑太陽能光伏一體化建設,在新建交通樞紐站、加油站、文體和商務中心、數據中心、工業園區(不包括大亞灣石化區)等開展光伏建筑一體化項目試點,鼓勵具有自有產權的城鄉居民在住宅建筑屋頂安裝小型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到2025年新建公共機構、廠房屋頂光伏覆蓋率力爭達到50%。因地制宜推進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鼓勵使用太陽能路燈、太陽能熱水系統、太陽能光伏系統、空氣源熱泵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探索“光儲直柔”技術應用。引導居民生活熱水、炊事等用能行為向電氣化方向發展,積極推廣空氣源熱泵熱水器、高效電爐灶、高效電熱鍋爐等純電消耗設備,推動高效直流電器與設備應用。逐步對大型公共建筑進行電氣化改造,推廣建筑用能設備智能群控技術。加強與電網的銜接與協調,推動智能微電網、蓄冷、彈性負荷調節、虛擬電廠等技術應用,優先消納可再生能源電力,主動參與電力需求側響應。到2025年,城鎮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到達8%。到2030年,建筑用電占建筑能耗比例超過87%,新建公共建筑全電氣化比例達到30%。(市能源和重點項目局、工業和信息化局、住房城鄉建設局等依職責參與)
三、統籌縣城和鄉村綠色低碳發展
(八)提升縣城綠色低碳水平。構建布局緊湊、尺度宜人的縣城空間,結合自然環境條件,將低碳發展融入到縣城建設中,穩步推進惠東、博羅、龍門3個國家級縣城新型城鎮化試點建設。合理控制縣城建成區人口密度、建設密度和強度,縣城建筑高度要與消防救援能力匹配,具體指標按照國家部委有關文件要求執行。推行“窄馬路、密路網、小街區”模式,探索以街區為單元統籌建設公共服務、商業服務、文化體育等設施,加強社區綠化、體育公園、健身步道、公共活動空間場所建設,打造尺度適宜、配套完善、鄰里和諧的生活街區。(市自然資源局、發展改革局、住房城鄉建設局、農業農村局、消防救援支隊等依職責參與)
(九)營造自然緊湊鄉村格局。持續推進美麗圩鎮建設,發揮出圩鎮聯城帶鄉的樞紐功能。結合“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開展綠色低碳村莊建設,將低碳發展理念融入到鄉村振興綜合示范帶建設中。加強傳統村落調查,完成中國傳統村落的掛牌,開展集中連片保護利用。注重發揮傳統村落和傳統民居的歷史文化價值,鼓勵結合發展民宿、旅游等產業,進一步加強保護與活化利用。(市自然資源局、住房城鄉建設局、農業農村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等依職責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