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目標。2030年前,全市城鄉建設領域碳排放達到峰值。綠色低碳發展政策法規體系和體制機制基本建立;綠色建筑高質量發展持續推進,超低能耗建筑實現規模化推廣,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水平大幅提升;民用建筑能源消費結構不斷優化,電力消耗占比進一步提升,清潔能源應用規模顯著提升;建筑品質和工程質量進一步提高,綠色建造方式廣泛推行;人居環境質量大幅改善,綠色生活方式普遍形成;綠色低碳運行模式基本建成。
二、推進城市綠色低碳系統化建設
(四)優化城市結構和布局。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引領,深度融入全省“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積極主動參與深圳都市圈建設。推動城市組團式發展,按照國家、省有關指標要求合理確定組團面積和人口密度,推行功能復合、立體開發的低碳緊湊型城市空間形態。嚴格限制新建超高層建筑,一般不得新建超高層住宅。嚴格審查超高層建筑,確保標準層平面利用率不低于80%。提倡分類處置既有建筑,制定“三舊”改造總體目標,完善配套設施,改善居住環境,提升建筑節能水平,避免大拆大建。(各縣、區政府,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管委會,市發展改革局、自然資源局、住房城鄉建設局等依職責參與,以下工作均需各縣、區政府,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管委會參與,不再另行列出)
(五)推進綠色低碳社區建設。推廣功能復合的混合街區,倡導居住、商業、無污染產業等混合布局。建立社區步行和騎行網絡,推進社區綠道建設,串聯若干個居住社區,構建十五分鐘生活圈。持續推進社區充換電設施建設,探索近零碳社區建設。鼓勵智能家居和數字家庭建設,推廣綠色低碳家庭生活消費新理念,倡導清潔爐灶使用、低碳烹飪方式、健康飲食習慣等綠色低碳行為。(市住房城鄉建設局、能源和重點項目局、自然資源局等依職責參與)
(六)提高基礎設施運行效率。基于先“大分流”再“小分流”的基本思路,逐步完善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生活垃圾管理系統,積極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示范片區建設,按照全焚燒零填埋,推進垃圾焚燒設施建設,加大全市廚余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提升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水平,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65%。系統化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可滲透面積占比達45%。完善污水收集處理體系,持續實施管網混錯接改造、管網更新、破損修復改造等工程,提高污水管網運行效能,推進水務智慧化管理,到2030年城市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8%以內。持續推進老化燃氣管道更新改造和住宅小區瓶裝液化石油氣改管道天然氣工作,切實用好惠州市智慧燃氣綜合管理平臺,推動提升燃氣安全監管智能化水平。加強城市照明規劃、設計、建設運營全過程管理,持續推進城市照明監控系統科技智能化管理,控制過度亮化和光污染。推動城市碳匯建設,提升城市園林綠化品質,完善城市公園體系,推廣建筑屋頂綠化及立體綠化,提高鄉土和本地適生植物應用比例。(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城管執法局、市容環境衛生事務中心、市政園林事務中心等依職責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