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提高農業減排固碳能力。選育高產低排放良種,改善水分和肥料管理,推廣水稻間歇灌溉、節水灌溉、施用緩釋肥等技術,控制甲烷、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排放。加強農作物秸稈和畜禽糞污資源化、能源化利用,提升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水平。開展耕地質量提升行動,通過農業技術改進、種植模式調整等措施,提升土壤有機碳儲量。研發應用增匯型農業技術,探索推廣二氧化碳氣肥等固碳技術。
(八)循環經濟助力降碳行動。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動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推進廢棄物減量化資源化,通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助力實現碳達峰。
30. 建立健全資源循環利用體系。深入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推動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搭建資源共享、廢物處理、服務高效的公共平臺。到2030年,省級以上產業園區全部完成循環化改造。完善廢舊物資回收網絡,推行“互聯網+”回收模式。積極培育再制造產業,推動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辦公設備等再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大宗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設,拓寬建筑垃圾、尾礦(共伴生礦)、冶煉渣等大宗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渠道,推動退役動力電池、光伏組件、風電機組葉片等新興產業固體廢物循環利用。到2025年,大宗固體廢物年利用量達到3億噸左右,廢鋼鐵、廢銅、廢鋁、廢鉛、廢鋅、廢紙、廢塑料、廢橡膠、廢玻璃等9種主要再生資源循環利用量達到5500萬噸左右。到2030年,大宗固體廢物年利用量達到3.5億噸左右,9種主要再生資源循環利用量達到6000萬噸左右。
31. 推進廢棄物減量化資源化。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加快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生活垃圾管理系統,提升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水平。高標準建設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加快發展以焚燒為主的垃圾處理方式,進一步提高焚燒處理占比。實施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加快推廣應用替代產品和模式,推進塑料廢棄物資源化、能源化利用。積極推進非常規水和污水資源化利用,合理布局再生水利用基礎設施。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比例不低于60%。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比例達到65%以上,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提高到90%以上。
(九)科技賦能碳達峰行動。
聚焦綠色低碳關鍵核心技術,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強化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搶占綠色低碳技術制高點,為實現碳達峰注入強大動能。
32. 低碳基礎前沿科學研究行動。強化綠色低碳領域基礎研究和前沿性顛覆性技術布局,聚焦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新能源、天然氣水合物、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減排/替代等重點領域和方向,重點開展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海底封存、二氧化碳高值轉化利用、可控核聚變實驗堆、遠海大型風電系統、超高效光伏電池、兆瓦級海洋能發電、天然氣水合物高效勘探開采、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減排關鍵材料等方向基礎研究。加強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的交叉融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