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推進區外送深電力通道建設,建設藏東南至大灣區±8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挖掘分布式資源調節潛力,推動虛擬電廠建設,提升需求側響應能力,結合電網調峰調頻需求布局電源側、電網側儲能系統,開展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示范。到2025年,虛擬電廠負荷調節能力達到100萬千瓦,到2030年,虛擬電廠負荷調節能力達到150萬千瓦。(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
4.因地制宜發展可再生能源。以園區、公共機構、公共設施、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等為重點,大力發展分布式光伏,擴大“光伏+”多元化利用范圍。試點應用薄膜光伏,鼓勵開展建筑光伏一體化(BIPV)建設。做好汕尾紅海灣20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合作開發建設。高標準推動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設,開展燃煤耦合生物質發電,實現生活垃圾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處理。探索地表淺層地熱能、波浪能及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試點。“十四五”期間累計新增光伏發電裝機容量150萬千瓦;到2030年,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240萬千瓦。(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住房建設局、城管和綜合執法局)
5.著力培育氫能經濟。搶抓氫能產業發展機遇,集中力量突破產業技術瓶頸,打造氫能產業核心技術策源地,實現電堆、膜電極、質子交換膜、催化劑等關鍵零部件和裝備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有序推進氫能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健全制儲輸加用市場機制、標準體系和管理機制,推進氫能在交通運輸、分布式發電、前沿新興及交叉領域的應用。(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局)
6.發揮天然氣支撐作用。新建改造市政燃氣管道,持續提升管道天然氣用戶規模。充分發揮天然氣電廠調峰及主力支撐作用,“十四五”期間新增氣電裝機容量約600萬千瓦。完善天然氣儲運銷體系,推動深圳市天然氣儲備與調峰庫二期、國家管網深圳LNG應急調峰站等項目建設。打造天然氣貿易樞紐城市,高標準建設前海天然氣貿易集聚區、大鵬液化天然氣走廊和鹽田國際船舶保稅LNG加注中心,持續擴大天然氣貿易規模、國際航行船舶保稅LNG加注量。(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住房建設局、商務局)
7.嚴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費。在強化煤電支撐性保障性作用的同時合理控制煤炭消費,推動現役煤電機組節能技改和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項目示范。實施媽灣電廠煤電替代及低碳化改造項目,擴建華潤海豐電廠兩臺百萬千瓦清潔煤電項目。(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